健康科普
您的位置: 主页 > 特色诊疗 > 健康科普 > 详细
粪便在临床的科普知识

发布时间:2021-12-18 15:37

本文来源:本站原创




食物被消化、吸收后,废物经肠道排出成为粪便。粪便检查对许多疾病,特别是消化道疾病及寄生虫病的诊断与疗效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

正常粪便主要由消化后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、消化道分泌物、大量细菌和无机盐及水等组成。其中水分约占四分之三,固体成分约占四分之一。

颜色  正常人的粪便因含粪胆素而呈黄色或褐色,婴儿的粪便因含胆绿素而呈黄绿色或金黄色。粪便的颜色易受食物和药物因素的影响。

性状  正常成人粪便为成形软便,其性状、硬便常与进食的食物种类、消化道的功能状态有关。

临床意义

黏液便  正常粪便中含有少量黏液,因与粪便均匀混合不易察见。黏液增多常见于肠道炎症或受刺激。小肠炎症时,增多的黏液均匀地混合于粪便之中;来自大肠病变的黏液,多因粪便已逐渐成形而附着于粪便表面。黏液便常见于各种肠炎、细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、急性血吸虫病等。

脓性及脓血便  常见于细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、溃疡性结肠炎或直肠癌。脓或血的多少,取决于炎症的类型和病变的程度。细菌性痢疾时,以黏液及脓为主,脓中带血;阿米巴痢疾时,以血为主,血中带脓,呈暗红色稀果酱样。此时要注意与食入大量咖啡、巧克力后的粪便相鉴别。

鲜血便  常见于直肠息肉、结肠癌,肛裂和痔疮等也可见鲜血便。痔疮时常在排便之后有鲜血滴落,而其他疾病多见鲜血附着于粪便的表面。食用大量西瓜、红辣椒、西红柿后也可见红色便。

柏油样便  粪便呈褐色或黑色、质软,富有光泽,隐血试验阳性。红细胞在胃肠液作用下破坏,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在肠道细菌作用下,进一步降解为血红素、卟啉和铁,铁与肠道分解产生的硫化氢生成硫化铁而呈黑色,并刺激肠壁分泌过多黏液附着于粪便表面,而使之富有形成柏油样便。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,出血量可达50ml以上。服用药用炭、铋剂之后也可排黑色便,但无光泽,且隐血试验阳性。

米泔样便  呈乳白色淘米水样,内含黏液片块。多见于霍乱、副霍乱患者。

球形硬变  常见于习惯性便秘,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,水分过度吸收所致。亦可见于老年人排便无力时。

红细胞: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。上消化道出血时,红细胞多因胃液及肠液而破坏,可通过隐血试验予以证明。大便中出现红细胞可见于结肠炎、细菌性与阿米巴性痢疾、结肠癌、直肠癌及下消化道出血等。

白细胞: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。肠道有炎症时增多,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。

寄生虫卵:正常粪便中无。可直接涂片检查,为了提高粪便虫卵的检出,临床上常采用离心沉淀法、静置沉淀集卵法、饱和盐水俘聚法等集卵方法来提高检出阳性率。